1、黄连泻心汤是源于《外科真诠》卷上的一种中药方剂。其主要特点和功效如下:主要成分:黄连泻心汤由人参、黄连、熟地、白芍、远志、麦冬、茯神、银花、公英以及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具体用量为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以及甘草1钱。
2、【来源】《外科真诠》卷上。【组成】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功效】大补其水,内疏心火。【主治】井疽。
3、黄连泻心汤源于经典著作《外科真诠》卷上,此方剂具有独特的组成和功效。主要成分包括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以及甘草1钱。黄连泻心汤的核心在于大补人体内的水分,并能有效地内疏心火,对于特定病症有所裨益。
1、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 、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2、半夏泻心汤,出自医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主要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主要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表现为恶心呕吐,容易腹泻,心下痞满,舌苔白腻,脉弦滑。药物分析:得了脾胃病,大多数属于寒热虚实错杂。
3、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黄连与吴茱萸(或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具有引阳入阴、解肝经郁热之头痛的功效。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藿香、佩兰、砂仁)主治湿浊阻中、气机不利、胃脘不舒。
4、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本质。
5、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6、甘草泻心汤是源自《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一书,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编为尚炽昌等人,出版日期为1998年,ISBN号为7-80089-718-4。此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12克,黄芩9克,洗净的半夏12克,大枣12枚,黄连3克,干姜9克,以及人参9克。
黄连泻心汤出自明代医书《明医指掌》卷五,主要由黄连、厚朴、干姜、甘草、人参和白芍药构成,主要针对心下虚痞、按压疼痛以及痞满且脉象弦数的症状。药材构成:黄连泻心汤由黄连、厚朴、干姜、甘草、人参和白芍药等药材组成。主要功效:主要针对心下虚痞、按压时疼痛,以及痞满且脉象弦数的症状。
【来源】《明医指掌》卷五。【组成】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主治】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制法】上锉1剂。【用法】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功能主治】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 按∶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医宗金鉴》) 治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
1、黄连泻心汤,出自明代医书《明医指掌》卷五,由黄连、厚朴、干姜、甘草、人参和白芍药构成。其主要针对心下虚痞,按压时疼痛,以及痞满且脉象弦数的症状。制备方法是将这些药材锉成1剂。服用时,需加入生姜3片,用2钟水煎煮,煮至8分满,趁热空腹服用。
2、古籍中的黄连泻心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集注】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丸。喻氏程氏魏氏。
3、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4、黄连泻心汤源于经典著作《外科真诠》卷上,此方剂具有独特的组成和功效。主要成分包括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以及甘草1钱。黄连泻心汤的核心在于大补人体内的水分,并能有效地内疏心火,对于特定病症有所裨益。
5、【来源】泻心汤,记录于《金匮要略》卷中,又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和三黄泻心汤。【组成】此方由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组成,以800毫升水煎煮,取250毫升,一次服用。
【答案】: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芩、黄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消痞之功。在煎法上,不要求大黄后下,张仲景那时对此方采用的煎煮方法是浸泡法,用沸水泡上5~10分钟取汁服用。
况且以三黄与附子共同组方,三黄得附子,其苦寒沉凝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慓悍暴烈不致劫伤津液。如此极寒大热集于一方,全收复阳驱邪之效。更为独特的是本方的煎服法。
附子泻心汤源自于《伤寒论》的经典名方,功效与作用是温经回阳,泄热消痞,用于治疗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伴有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具有温经回阳、泻热消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或伴有恶寒、出汗的患者。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 【制法】上四味,切三味。
泻心汤类现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便比类创造发明,并把旋覆代赭汤列于之后。泻心汤是医治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肠胃之气不和,升降机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引发。因而,它兼具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性子升不上的排便下利等证。
方剂成分: 黄连:半两,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生地黄:半两,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知母:半两,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黄芩:1钱,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甘草:半两,调和诸药,同时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泻火解毒和燥湿泻热。具体来说:泻火解毒:泻心汤通过其药物成分,特别是大黄、黄连和黄芩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邪火和内热,从而达到解毒的效果。这对于治疗因邪火内炽、迫血妄行所导致的吐血、鼻衄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功效】泻心汤具有泻火解毒、燥湿泄热的功效,适用于邪火炽盛、血行失常导致的吐血、衄血,以及湿热内蕴引发的黄疸、胸痞、烦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疮疡、心胸烦闷、便秘等症状。此外,对于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也有显著疗效。
IgA肾病患者接受1.2亿个干细胞静脉输注后,肌酐恢复正常 该患者肌酐水平曾高达0mg/dL,伴随高血压。在巴拿马接受了总共2亿个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静脉输注,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察...
西红花产地在什么地方,原产地在哪里 1、最好的西红花并非产自内蒙。 西红花的主要产地:西红花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北非、南欧、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青藏高原等地区,目前在我国浙江、上海、河南、北京等地也有...
中国优质亚麻籽的产地有哪些地方? 1、甘肃的亚麻籽主要集中在白银市。这里的亚麻籽粗蛋白、脂肪含量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胃炎、哮喘、结肠炎等有一定的疗效。价格相对较高,为8-15元左右每斤。新疆、山西亚...
灯盏细辛注射液检查 1、灯盏细辛注射液的pH值需在5至5范围内(参见附录G)。在进行相关物质检查时,除草酸盐外,应遵循注射剂的常规检查方法(参考附录IXS),以确保符合标准。2、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含量测...
329国道的简介 1、国道,也被称为国道329线或G329线,是中国境内的一条重要国道。这条国道自东向西延伸,起点设在浙江省的杭州市,途经多个城市与乡村,最终抵达舟山市的普陀区。全长约292千米,这条...
target怎么划分音节? target划分音节是:target,target为两个辅音中间有一个元音(辅元辅),则元音归后面。 音节划分的基本原则: 两个辅音中间有一个元音(辅元辅),则元音归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