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功效用量是多少,中药的功效与用量
人参的每日用量是多少?有什么功效?
进补 根据人参食用原则,人参保健用量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每天1~3薄片,煎汤服用或者噙化,身体没有不适反应以后,慢慢地将剂量逐渐增多,让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耐受的过程。
、 促进大脑对能量物质的利用,可以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人参中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b1和Rg1,对学习和记忆功能均有良好影响。
自制人参酒多用于强壮、大补元气,延年益寿。一种制作方法是:用鲜人参200克,加酒1千克,浸泡三周后即可取酒饮服。每天饮酒10-20克即可,第一次酒用完之后还可在原瓶内续加,直到人参表皮成雪白色为止。
中药的剂量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记载的一两,就相当于现在的18克。但是请大家记住,不是所有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都等于18克,比如明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等于3克,而清代的一两等于30克。
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3两”,是《伤寒论》中,原有的剂量。“6克”是《方剂学》教材给出的现代剂量。东汉张仲景在世的年代,那时的一两,究竟等于现在的多少克———这在业内有争论,有人主张15克左右,有人认为3克左右。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中药剂量一般情况下是按病情而定,通常都是10 15克左右,一钱为三克。
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
黄芪泡水喝,一次放多少功效最好?
1、黄芪泡水一次放5-10克就可以了,大概8-10片左右。黄芪性温,多吃容易上火,适当食用黄芪有利水消肿和补气固表的作用。
2、黄芪泡水一次用5到10克左右即可,开水泡10到20分钟就可以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黄芪泡水,一杯可以泡2到3次。注意泡的时间最好用刚烧开的水,才能泡出药味。隔夜的黄芪水就不宜再服用。
3、黄芪泡水一次放多少一次放5—10克为宜。
《中药学》辅导: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丁香:功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主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脾胃虚寒泄泻,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本品兼人肾经,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痿、宫冷。小茴香:功能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含义 剂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是以旧制一斤十六两计算的。
鹿茸的用量用法:鹿茸:1-3g,研细末,一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随方配制。鹿茸、肉苁蓉、补骨脂的使用注意:鹿茸: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取“大虚缓补”之义。
石膏、栀子的用法:石膏若煎服,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中药;“鬼针草”有什么功效?用量是多少?!
1、功效:鬼针草具有祛风、清热解毒、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痢疾、泄泻、黄疸、疔疮肿毒、肠痈、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鬼针草不良反应及禁忌尚未明确。
2、鬼针草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止泻,散瘀消肿。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3、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的作用。可以治疗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嗝、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以及蛇虫咬伤等。煎汤内服用量在15g-30g之间,新鲜鬼针草用量在30g-60g之间。
4、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5、鬼针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鬼骨草、鬼钗草、一包针、刺针草、婆婆针、盲肠草等。早在古代就作药用 ,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载有该药苦平、无毒 ,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作用。
本文标题:中药材功效用量是多少,中药的功效与用量
本文链接:http://www.zqycw.com/yczz/banxia/2327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