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水煎3次,取汁和匀,日分3次服。药渣加青葱、食盐各30克,加白酒炒热,乘热布包,外熨患处。上加热水袋,使药气透人腹内。每次熨0.5~1小时,每日2次。禁忌:妊娠妇女慎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组成:生薏苡30~60克,熟附片5~10克,败酱草15~30克。功效:清热利湿,散结消瘕。
或为末,每服6~9克,食远蜜汤调下亦可。 --《外科正宗》卷三 [辨证方] 寒 证 周连三:总结六十余年的经验,用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怠慢性肠痈,辨其证有寒湿证者屡见速效。
原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注: 东子:薏苡附子败酱散治阑尾炎,右少腹觉不适,按痛。薏苡仁治肠内有痈脓。败酱草治胃反酸。
《金匮要略》附子薏苡败酱散,薏苡仁与附子、败酱草配伍,用于肠道化脓*染(肠痈)。现代常用于阑尾炎慢性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辨证治疗。特别提一句,现代以薏苡仁的提取物,用于肺癌等肿瘤,在减轻痛苦、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上效果显著。[肿瘤,2001,21 (2):152]。
用败酱草治疗肠痈始于张仲景,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近几年也用于治疗肝脓疡。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桔梗 性平,味苦、辛。入肺经。功能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药方七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包括薏苡仁、制附子、炙甘草、赤芍、黄芪、党参、当归、卷柏、木通、秦艽、海风藤、鸡血藤、乳香、没药、牛膝。
一)加减独活寄生汤 本人在临床中发现,孙思邈独活寄生汤加减化裁后,对各种坐骨神经痛有确切疗效。
坐骨神经痛一到冬天就难受的要命,而夏天得到缓解。这应该属于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型的坐骨神经痛。现推荐你服用如下中医方药“小活络丹”。
薏苡附子败酱散为治疗肠痈的经验方。古之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 脓肿、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肛窦炎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等。 皮肤疾病 :阳气虚损,湿滞血瘀,卫气不畅,营阴瘀阻,血败肉腐成皮肤疮。同秉金气,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
薏苡附子败酱散源于《金匮要略》,专治肠痈,而赤小豆当归散则针对目赤如鸠眼的病症。胡希恕先生强调,这两种方剂不仅能排脓,还适用于多种皮肤病,如顽固的牛皮癣。老师强调个体差异,用药量会根据实际病情调整。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强调日常护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瘙痒时,避免抓挠,以防止真菌感染。
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方成分】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煎服方法】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主治病证】排脓消肿,主治肠痈内已成脓。可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大黄附子汤,温阳散寒,通便止痛。适用于寒结腹痛、便秘发热、手足冷等症状,以及多种急慢性疾病。当归散,养血清热安胎,快利恶露。适合孕妇及月经不调者,帮助调节身体。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适用于风湿、水肿等症状,治疗慢性疾病。
**薏以附子败酱散**:适用于盲肠头阻塞引起的右下腹疼痛,该散剂能够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以上各方均为阳明实证的处方,针对不同部位的阻塞各有对应的治疗方案。阳明实证的特点为持续疼痛、拒按、阳亢、焦虑、睡眠不安等,尤其在黄昏时分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