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则中药方剂,由三种药材组成: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这些药材在煎煮后,每天服用两次,每次服用250毫升。这个方剂的主要功效是泻火解毒,燥湿泄热。该方剂适用于多种症状,包括邪火内炽、吐血、衄血、便秘溲赤等。
2、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 水煎取液,一天两次,250ml顿服。功效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3、煎煮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煮完成后,取药液备用。服用方法:水煎取液后,一天两次,每次250ml顿服。即每天需要将煎得的药液分两次服用,每次服用量约为250ml,且最好在饭后服用。请注意,在服用三黄泻心汤时,应遵医嘱,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4、三黄泻心汤的原文配方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将这三味药材以三升水进行煎煮,最终煮取一升液体,一次顿服。该汤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以及燥湿泄热。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吐血、缓解胸中烦热以及改善舌苔黄腻等症状。
在《奇效良方》这部古籍中,记载了一剂名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方,它由以下几种药材组成:大黄,需取五钱;黄连,三钱必不可少;黄芩,则选用两钱的分量。此药方针对特定的病情设计,适用于伤寒患者在经过大下后,又再次出汗,出现了心下痞结,且轻轻按压感觉湿润,脉象显示关上部位浮起的情况。
【处方】大黄2两,黄连2两,甘草1两。【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热痞。口渴。【用法用量】沸汤2盏,热渍之1时久,绞出滓,暖动,分2服。【摘录】《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传统中药方剂。应用历史悠久,影响和普及范围甚广。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黄黄连泻心汤 1 处方 大黄(五钱) 黄连(三钱) 黄芩(二钱)2 功能主治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不可下,宜此药攻其痞。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 清热 ,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泻心汤是一剂源于明代方贤所著《奇效良方》的古典中药方剂。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以及甘草,每味药的用量分别为一钱半,而白术的用量则稍大,为三钱半。此方的主要功效是针对各种火证,具有广泛的通治作用。
泻心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组成】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附注】林亿在《伤寒论》的注解中提到,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中可能有黄芩,但并未明确提及。而在后世的后附子泻心汤中,添加了大黄、黄连、黄芩和附子,推测可能是对原有方剂的补充或调整。
伤寒论第154条辨: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原文解释】病人感到心下痞塞,但按之柔软,其脉象关部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摘录】《伤寒论》【处方】大黄2两,黄连2两,甘草1两。【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热痞。口渴。【用法用量】沸汤2盏,热渍之1时久,绞出滓,暖动,分2服。【摘录】《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传统中药方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 【用法】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提醒您: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心下痞,按之濡” ,胃不舒服,按上去软绵绵的,关脉代表中膈(胃),关上指寸脉,代表胸阳(心肺),浮代表上焦比较热。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用量及用法:大黄2钱,黄连1钱,麻沸汤渍之,就是用开水泡,象泡茶一样喝。不煮时,取药之气,煮的话,取药之味。
【来源】泻心汤,记录于《金匮要略》卷中,又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和三黄泻心汤。【组成】此方由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组成,以800毫升水煎煮,取250毫升,一次服用。
厥阴经。根据查询39健康网显示。泻心汤属于六经的厥阴经。泻心汤都归属六经厥阴病的范畴,泻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六经,在中医理论中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 清热 ,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泻心汤并非“丧命汤”,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帮助调理身体的中药方剂。适量服用泻心汤对身体是有益的,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在《金匮要略》中,泻心汤被记载为一种能够泻火燥的方剂,对多种症状如口舌生疮、大便干结以及邪火内痔等均有疗效。
三黄泻心汤源自古代经典医籍《金匮要略》,距今已有206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汤剂形式,它在中医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黄10克,黄连5克,以及黄芩5克,这三种药材的组合具有显著的泻火解毒和燥湿泄热的功效。
1、三黄泻心汤是一剂中药方,主要由以下药材组成:大黄 10g黄连 6g黄芩 12g白及 10g栀子 12g侧柏炭 12g茜草 12g仙鹤草 12g牡丹皮 10g地榆炭 10g紫珠草 15g煅瓦楞子 15g天花粉 10g甘草 6g【方解】此方以大黄、黄连、黄芩的苦寒之性,清胃降火;牡丹皮和栀子则清热凉血;天花粉则滋养阴液,清热和胃。
2、大黄、黄连、黄芩。歌诀:三黄并用为泻心,大黄黄连合黄芩;火热炽盛见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组成:大黄二两(10g),黄连、黄芩各一两(5g)。以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清邪热,除邪以安正;尤妙在大黄之苦寒通降以止其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3、三黄泻心汤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肺出血的情况中显示出显著效果。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该方常配合海螵蛸20g和白芨10g使用。
4、【来源】泻心汤,记录于《金匮要略》卷中,又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和三黄泻心汤。【组成】此方由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组成,以800毫升水煎煮,取250毫升,一次服用。
5、三黄泻心汤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药,但其确实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和泻火通便功效。该汤剂由大黄、黄连、黄芩等天然药材精制而成,这些成分协同作用,能够缓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烦口渴以及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此外,对于尿黄、便秘等问题,三黄泻心汤也展现出良好的改善效果。
6、三黄泻心汤主要有黄连、黄芩和大黄组成,三黄泻心汤是否治疗心肌病,主要看是否用三黄泻心汤的适应症,如果有以下情况则可以使用三黄泻心汤:第一般精神状态良好,体格壮实,面色潮红而有油光,舌质暗红,舌苔厚或黄的。第腹部充实有力或者上腹部不适,大便干结或者粘腻。
圆运动古中医学之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主要治疗心火不降。心火不降导致火气在上,火气在上,灼伤血脉,所以可以见到吐血,鼻血。这里的吐血感觉也是鼻子里面的血流到口腔所致。脉象是洪大的,重按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