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头歌就是中医治病所用的方剂,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和重要。
2、首先,一手好字强调的是中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书法功底,书写必须工整。这一点也反映出古代医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因为理解古代医书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正所谓“医家出自儒家”。其次,二会双簧意味着医学知识要求记忆深刻。
3、二会双簧:医学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汤头歌决、药性赋、脉决……等等都要求倒背如流,象演双簧一样。三指按脉:脉诊在四诊中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初学者难以把握,“望闻问切”,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也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
4、临睡前他总要背两篇《汤头歌诀》,——药店的先生总要懂一点医道。小户人家有病不求医,到药店来说明病状,先生们随口就要说出:“吃一剂小柴胡汤吧”,“服三付霍香正气丸”,“上一点七厘散”。有时,坐在被窝里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多年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5、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6、一开始,先从中医四小经 典《医学三字经》 《濒湖脉学》 《药性歌括》 《汤头歌诀》入手,因为这些是明清以来的著作,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概括归纳性很强,阐述了医理,脉学,中药和方剂的知识。要加强记忆,这样才便于运用。
四妙勇安汤,以当归、玄参、银花、甘草为方,清热解毒兼活血,是治疗脱疽之病的首选。犀黄丸,由麝香、乳香、没药、牛黄组成,适用于乳岩、横痃、瘰疬等病症,正气未虚者亦可尝试。牛蒡解肌汤,以牛蒡、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为配方,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
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十收涩之剂 收涩之剂,旨在收敛止血,如四神丸,以肉桂、附子、吴茱萸、白芍为主药,适用于肠风、便血等症状。十杀虫之剂 杀虫之剂,旨在驱除体内寄生虫,如使君子散,以使君子、白术、麦冬、甘草为主药,适用于虫积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歌诀: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独活寄生汤,是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三仁汤,一方出自清朝的《温病条辨》,是祛湿剂中清热祛湿的方剂,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可见的症状有:头痛恶痛,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为祛湿剂,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独活寄生汤,源自中医方剂,其组成包括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黄、芍药、桂枝、茯苓等药材,再辅以杜仲、牛膝、人参、甘草等。此汤剂作为祛湿剂,主要功效为祛风湿、止痹痛,并有益于肝肾,补充气血。独活寄生汤针对的是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