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主要如下:论病机 刘渡舟教授主张该方针对的病机是“胆热脾寒”。他认为,少阳病不仅影响表证,也影响里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治疗少阳病兼里虚寒的方剂。这一理解源于他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少阳病传变规律的认识。
2、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
3、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探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对于出现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等症状的患者,该方往往能取得有效治疗。同时,对于糖尿病患者伴有少阳病证的,此方也十分契合。刘渡舟教授最早使用此方,用于治疗肝炎时的腹胀症状。
4、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有明确指出,本方适用于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导致的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症状。但根据作者随诊所见,刘老实际应用本方时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要证状。
5、甚至有害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此方时,需谨慎对待。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其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仅阐述了刘老对该方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未列举具体病例。读者若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机理,临证取效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在伤寒论中,柴胡加芒硝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两味针对不同病症的方剂。第104条阐述了当病人在伤寒病程的第十三天仍未痊愈,出现胸胁满、呕吐、午后发热,随后出现轻微腹泻,这是柴胡证的表现,但腹泻并非正常,可能是医者误用丸药所致。
在中药的浩瀚药海中,有一种经典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备受推崇,这便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汤剂不仅温经散寒,更兼具生津敛阴之效,为众多患者所信赖。该汤剂的配方源自古老的《伤寒论》,其精妙之处在于将多种药材巧妙结合。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主要如下:论病机 刘渡舟教授主张该方针对的病机是“胆热脾寒”。他认为,少阳病不仅影响表证,也影响里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治疗少阳病兼里虚寒的方剂。这一理解源于他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少阳病传变规律的认识。
《伤寒论》第147条中记载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描述伤寒五六日后,已发汗却又再下之,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症状时,此为未解。此方被视为治疗少阳兼水饮的良方,但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较少,效果并不理想。
1、西医检查白球倒置,TTT增高,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者,常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品,可阻止肝病进一步发展,有起死回生之妙。
2、柴胡桂枝汤在不同疾病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效果。首先,对于对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柴胡桂枝汤能通过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和影响促胃泌素分泌,提供黏膜保护,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研究显示其疗效显著。
3、不适合服用柴胡桂枝汤的患者: 正在服用滋补性中药的患者不宜服用。 风寒感冒引起的患者不能使用。 患有肝病、肾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严重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用药期间需避免烟酒、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否则可能引起副作用。 年老体弱患者或儿童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此时,常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品,加入鳖甲、牡蛎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的药物,以阻止肝病进一步发展。
5、柴胡桂枝汤是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方剂,其组成中包含半夏。 在柴胡桂枝汤的组方中,半夏的用量被称为“二合半”,这是一种古代的计量单位。 “二合半”具体指半夏的用量,合乎古代医书中的规定,但现代实践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6、柴胡桂枝汤源于古代医著《伤寒论》中的146条内容,此方针对伤寒病患者六七日后,出现发热、微有恶寒、肢体疼痛、轻微恶心、心下不适且外症未消的情况。